谁是上帝的继承人?

Weihan Wang
May 27, 2021

一百多年前尼采喊出 “上帝已死” 。从那之后,上帝的确是死了。没有哪个现代国家仍指望宗教大旗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生产力或者国际竞争力。尼采指出,取代上帝的应是以人为本、人定胜天、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 “权力意志”。这种说法与风靡当今社会的个人主义、自由精神、以及人道原则不谋而合。

而且,权力意志也启发了以个人意愿为中心的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影响了阿德勒、弗洛伊德、甚至维克多·弗兰克的主张。这些心理学的发展为人类带来巨大实惠,成功化解了千千万万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人民的痛苦。更为神奇的是,这些心灵的实惠没有借助任何神灵的力量。仅仅凭借人定胜天的信念,我们就发明了阿司匹林、避孕药、互联网。比起那些在伤口上撒灰的土著巫师们,我们现代人简直是比超人还厉害。

因此,尼采的名气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尼采却疯掉了。

人类最终需要超越自身的信仰,哪怕这没有究竟的意义。信仰至少有两个实用的价值:一是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二是防止作为个体的人类在面临苦难时,陷入因找不到承受苦难的意义而造成的深度绝望。哪怕社会已不在需要信仰,我们作为个体仍然需要信仰的第二种价值。即使现在不需要,未来也会需要。没有信仰也没有精神追求的人将在痛苦中轮回;没有信仰但追求灵性的人会落得类似可悲的下场,比如疯掉、自杀、孤独厌世、虚无主义、瘾君子。当代心理学恐怕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个人主义的进一步深化,逐渐失去效力。

“人类需要信仰” 也是尤瓦尔 ·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这本书中没有指明、但贯穿始终的基本前提假设。赫拉利断言,在信息科技和生物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人类的信仰将是 “数字主义”(Dataism) ,既把人类的最终意义寄托给无所不在的信息流(除非我们进行人为干预,让这种信仰无法变成现实)。

我不完全赞同赫拉利的观点。因为在我看来,数字主义仍是一个以人类需求为根本目的实用性称呼。而且就最近几年IT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数字为王” 的观念正在向人文主义回归(比如政府对隐私的关注、社会对消费互联网的反思、地缘政治与信息权力的博弈等等)。

但是,如果人类的下一个信仰不是数字主义,它又是什么?这是个重要的议题。我们如何才能找到答案?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们都没有找到,我们能么?

--

--

Weihan Wang

Senior Staff Engineer & Senior Manager at Google. YC founder. Former startup exec.